讓青春之花綻放在 祖國最需要的地方
前日,2019年河源市“三支一扶”大學生到農村基層服務工作動員大會在河源高新區(qū)質檢中心培訓大樓舉辦。今年新招募的211名“三支一扶”大學生現場奏唱國歌,宣誓“出征”,服務農村。我市原計劃招募180名高校畢業(yè)生,但報名人數超過了3000名,競爭激烈堪比公務員招錄。報名人數的逐年增長,不僅充分表明了我市“三支一扶”工作發(fā)展成效明顯,也體現了當今大學生就業(yè)觀的轉變。
(一)
“到農村去,到基層去,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”,聽到國家的號召,大學生謝婷婷心中萌發(fā)了一顆下基層為人民服務的小種子。她改變了自己原本的職業(yè)規(guī)劃,懷揣著服務基層的心選擇了回到家鄉(xiāng)龍川,去做一件有意義的事,去實現人生的價值。畢業(yè)于高校,承載著家人和社會的期望,在大學畢業(yè)季的紛繁選擇中,這些青年人做出了最忠于內心的選擇——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。
我們該為他們感到驕傲。有句話說,大學生的就業(yè)觀是觀察社會變化的風向標,就業(yè)觀念的變化正折射出社會的進步與青年成才觀念的變化。不在父母搭建的安逸窩中舒舒服服過日子,不在大城市光怪陸離的繁華中暈頭轉向,堅定理想信念,勇于承擔社會責任,這才是新時代青年最鮮明的青春底色。
習近平總書記曾勉勵青年人:“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(yè),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,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。”每一個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,俯下身來,扎根大地,吸收營養(yǎng)、汲取力量,方能厚積薄發(fā)、行穩(wěn)致遠。
(二)
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城鎮(zhèn)化進程突飛猛進,傳統(tǒng)農業(yè)社會不斷瓦解,整個社會正經歷著劇烈的轉型和嬗變。全面小康,一個都不能少。作為經濟社會發(fā)展的短板,農村的廣闊天地,大有作為。青年人到基層、到農村服務,把個人的遠大理想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,把個人的成長進步融入到與人民共同奮斗的事業(yè)之中,在農村這個大平臺上了解國情、熟悉社會、服務人民、報效祖國,不僅于國家和社會有利,也能讓自己的青春與人生豐盈起來,實現人生價值。
鄉(xiāng)村振興,關鍵在人才。青年是整個社會最積極、最有生氣的力量,國家的希望在青年,民族的未來在青年。當前,我市農村經濟發(fā)展總體還比較落后,發(fā)展速度較慢,推進鄉(xiāng)村振興發(fā)展需要新的觀念、新的思維和新的方法。“三支一扶”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工作,可以給農村帶來新鮮血液,用現代經濟思維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發(fā)展,為我市實現鄉(xiāng)村振興發(fā)展和美麗鄉(xiāng)村建設貢獻積極的力量。
(三)
奔赴農村基層,只是“萬里長征”的第一步。部分大學生把“三支一扶”當做跳板,整天忙著準備考研、考公,不進農家門、不理村務事,與新農村建設格格不入。大學生到農村工作,如果不能真正沉到基層去、干出實事來,那就毫無用處;鶎有枰裁礃拥那嗄?這個問題值得每個志在農村的大學生思考。
基層就是各種組織中最低的一層,也是與人民群眾聯系最直接最緊密的一層。只有扎根基層才能練就真本事。大學生到基層支教、支農、支醫(yī)、扶貧,不僅要“身入”,更要“心到”,應練就一身既有理論功底又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功夫,為老百姓辦實事、辦好事。要真正地俯下身來、沉下心來,放下“知識分子”的架子,甘當群眾的學生,虛心問政于民、問需于民、問計于民,與老百姓面對面、手拉手,才能摸到群眾的脈搏、貼近群眾的心窩。
楊容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