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年里的小人書
作者:劉兵
前不久,我到兒時朋友老趙家玩。他從一只大紙箱里小心翼翼地掏出十幾本小人書,封面被他包上了牛皮紙。老趙的兩鬢已有絲絲白發(fā),手指也不似以前那般靈活。他戴上老花鏡,我們一本一本地翻著,思緒萬千,想起了以小人書相伴,簡單而快樂的童年。
進入縣一小時,我和老趙,當年小名叫“軍娃”的成了同學。班里還有十幾個男孩子,我們都是好伙伴。物資和文化生活的匱乏不代表沒有童真童趣。做木頭手槍玩“官兵捉強盜”、下河摸魚、沙灘上踢小足球,還在河堤菜地里偷西瓜。那時,誰富不是看他有多少錢,而是看其能不能弄到好看的小人書,尤其是古代“打仗”的繪本。小人書有人叫連環(huán)畫。一般都是到書攤上去租。當場看一本一分錢,借出一天得二分錢,還要交一毛錢的押金。對我們這些窮小子來說,看書就是一種大的精神消費。如果能把小人書租出來,就顯得很“奢侈”。不是關系很鐵,租來的小人書是不肯輕易轉借他人的。
那個初夏,母親被調到縣文化館管圖書,里面的小人書多得看不完。我一下子成了小伙伴里的“首富”,他們爭先恐后地與我套近乎。母親工作上極其認真負責,租書手續(xù)辦起來一絲不茍。我借她的這個特權,放暑假時,把玩得最好的軍娃和鐵蛋帶到圖書館,登記好,找一僻靜之處,備好一罐子涼茶,享受著翻看小人書的“盛宴”。
那時沒有電腦,每頁的圖景都由畫家勾勒而成。精致的線條,把人物的表情、山水、兵馬、物件描畫得栩栩如生。整本連環(huán)畫有的講一個完整故事,有的則是一個篇章。下面的文字我們認不太全,但配合圖畫,能猜測出大意。我們最喜歡看《三國演義》。朦朧中,了解到它是中國古代發(fā)生的一次大的戰(zhàn)爭。認識了睿智多謀的諸葛亮、忠義的關羽、魯莽的張飛、狡詐的曹操、善于變通的魯肅、氣量狹小的周瑜。那是一幅幅性格迥異叱咤風云的英雄譜。我們還看了《紅樓夢》《西游記》《水滸傳》《寶葫蘆的秘密》《山鄉(xiāng)巨變》等等。印象最深的還是《三國演義》。多少年后,里面的畫面和情節(jié)至今還能娓娓道來。它們對我們最初世界觀的形成、素質的養(yǎng)成和認字能力有潛移默化的影響。而我最喜歡連環(huán)畫家賀友直的作品。他靠自學成才,聽說畫一本《山鄉(xiāng)巨變》耗費了4年的精力。
后來隨著歲月的激蕩,小人書統(tǒng)統(tǒng)被當成“四舊”掃進歷史的“垃圾箱”,取而代之的是少量以樣板戲為題材的連環(huán)畫。因為有電影,縣大禮堂里整天上演,耳熟能詳,相對應的連環(huán)畫對我們的吸引力就不強烈了。像當年的軍娃,如今的老趙這樣的連環(huán)畫迷能收藏著為數(shù)不多的“珍寶”,確實罕見。若干年后,他這幾本連環(huán)畫恐怕會成為藏友中的“孤本”吧!
當年畫小人書的大家,有的斯人已去,但其留下的大作是中華文化的瑰麗遺產(chǎn)。試想當下,科技如此發(fā)達,電腦高度普及,誰還會一幅幅地去構圖,細致地去畫這些手工活呢?我對實物連環(huán)畫的漸行漸遠引以為憾和無奈。當想起少時與它們相依相伴的美好時光,我上專業(yè)網(wǎng)站點擊翻看連環(huán)畫,但總覺得沒有像捧在手里細細閱讀和欣賞來得實沉和過癮。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