阮嘯仙學生時代的故事
■陳其明
“阿朝”變“阿仙”
1906年,義合鄉(xiāng)在下屯一個名為“聞嘯軒”的老屋辦起了新學堂。為方便孩子們讀書,“洪亨”塾屋并入“聞嘯軒”一起上課。阿朝與塾屋其他同學們一起,正式轉(zhuǎn)為該校初小學生。原在“洪亨”塾屋擔任塾師的阮益三先生,也一起轉(zhuǎn)入新學堂,并擔任阿朝等人的國文教員。
阿朝是個勤奮好學的孩子。因他口齒伶俐,成績出眾,入學不久就被編入“甲班”讀書。阿朝很珍惜這學習機會,益發(fā)勤奮刻苦,好思多問,善于鉆研,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,頗得國文教員阮益三的喜愛。
于是,在課余飯后,阮益三便經(jīng)常給阿朝等學生們講授一些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,包括改革社會弊端、體恤勞苦民眾和與壞人壞事及黑暗勢力作斗爭等進步思想,有時還講太平天國斗爭、陳勝吳廣起義等歷史故事。所有這些,對阿朝觸動很大,也使他的思想比同齡人成熟得更早。在阮益三的教育和引導下,阿朝的學業(yè)和思想日趨長進。
在“聞嘯軒”學堂讀書期間,阿朝還閱讀了大量描寫民族英雄故事的書籍。他非常崇敬我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,并自覺地以他們?yōu)榘駱印T诖似陂g寫的很多習作中,他都對洪秀全、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給予熱情的贊頌,立志要做革命的先鋒。
這種情感始終貫穿著他的心靈,指引著他的人生道路。后在河源三江私立高等小學堂讀書時,阿朝在一篇題為《洪秀全論》的作文中,開篇便說:“余觀洪秀全,固人杰也”,其間列舉國之危殆近乎亡國滅種,卻沒有能“彎弓而抱怨者”“拯民于水火者”,而洪秀全則“以渺小之身,本救民之志,興兵除暴亂”,乃是“作革命之先河”!可見,阿朝做革命先鋒的志氣,以及立志改革社會、救國救民之遠大抱負,是自幼時潛移默化而成的。
一天早上,阿朝像往常一樣,早早地來到課堂。正準備研墨練字時,他突然想起阮益三先生頭一天講授文天祥的故事,“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這句千古名言,一直在他心頭默念著。念著念著,阿朝突然心血來潮,是啊,何不摹仿古人志士,用詩句來表達此時心境?
說干就干。阿朝一邊思考一邊磨墨,突然脫口而出,一會兒,“揮毫落下如云煙,意志堅強可敵天”兩行詩句便赫然紙上。此時,阮益三先生正好路過教室,阿朝將抄寫好的詩句送給他教正。阿朝總把阮益三先生當作自己的學海指津人,有不懂之處總是經(jīng)常主動向他討教。
沒想到,阿朝這初涉格律的兩行詩句,得到阮益三先生極高的評價,稱阿朝“志在千里”“后生可畏”,是個可塑之才。
放學回家后,阿朝找來小刀,從書包里拿出墨硯,在墨硯背面,端端正正地刻下了這兩行詩句。
也就在此期間,為表達雄心大志,阿朝以“聞嘯軒”學堂的諧音,并借此義,將自己“阮熙朝”的名字改為“阮嘯仙”,人們對他的稱謂也從“阿朝”改為“阿仙”。
從此,“阮嘯仙”這個名字,連同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化名、筆名、代號,伴隨著阮嘯仙度過了傳奇而壯麗的一生,載入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光輝史冊!
第一次失學
1911年冬,13歲的阮嘯仙以優(yōu)異的成績初小畢業(yè)。正當他美滋滋地想著就要到河源縣城讀高小時,不料家境愈加艱難,父親再也無力供他上學。
按照清宣統(tǒng)年間學制規(guī)定,小學有初等、高等之分,其學制分別為5年和4年。當時,整個義合鄉(xiāng)都沒有設(shè)高小。因此,有錢人家的子弟在初小畢業(yè)后都會到河源縣城讀高小?梢蚣揖尘嚼ВB維持生計都困難的阮集仁,哪里還有閑錢供兒子上縣城讀書呢?眼看著一同上學的小伙伴們一個個都上學了,阮嘯仙在萬分羨慕的同時,又感到極大的失望和無奈。失學以后,阮嘯仙曾多次偷偷跑到家后的山崗上,瞞著父母和兄弟,偷偷地抹眼淚。
阮嘯仙并沒有放棄。他是個懂事的孩子。一方面,他十分理解父母的難處,沒有再苦求父母,而是盡力地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,如挑水、劈柴、扯豬草、喂豬等,田間地頭,經(jīng)?匆娙顕[仙那瘦弱勤快的身影;另一方面,阮嘯仙堅持自己看書自學,誰家中有什么書,他都去借來看,借不到新書時,就把已看過的舊書再從頭看起,讀熟了就背下來,往往一讀就讀到深夜。
阮嘯仙失學在家期間,逢年過節(jié),族人便叫他一起去燒香拜佛。每當此時,阮嘯仙就借故不去,有時一個人躲在屋里看書,或者找伙伴們出去玩耍。他十分厭惡封建迷信,認為那是“自欺欺人的愚蠢行為”。
阮嘯仙生在農(nóng)村,長在農(nóng)村,十分同情貧苦農(nóng)民。一次,阮嘯仙與伙伴們在村道上做游戲。忽然,一頭大水牛沖脫繩索,直奔田野踐踏禾苗。阮嘯仙知道大水牛的主人是個富裕人家,便停住做游戲,對伙伴們說:“你們在這邊攔著,我到那邊去,把牛趕上山,不能讓牛毀了莊稼!”
在阮嘯仙的指揮下,他們左右夾攻,把大水牛趕到了山坡上。然后,阮嘯仙又跑回村,找到水牛的主人,促成其把踩壞了的禾苗扶起,再施上了肥料。
為了不讓農(nóng)家的禾苗再受踐踏,第二天,阮嘯仙挨家挨戶動員窮人組織起來,反對富人耕牛踐踏莊稼。在阮嘯仙的倡議和帶領(lǐng)下,村中窮人子弟組織了起來,輪流在地里看管禾苗,保住了莊稼。
初入三江高小
阮嘯仙失學后,白天與父母一起勞動,晚上繼續(xù)挑燈夜讀。一盞豆油小燈,經(jīng)常陪伴著一個失學少年讀書到深夜。
阮集仁被兒子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深深打動,心頭不覺涌出陣陣酸楚。1914年春,為了不耽誤孩子的前程,阮集仁咬了咬牙,向人借貸和典當了衣物,千方百計湊足了學雜費用,決定供阮嘯仙繼續(xù)讀書。
于是,阮嘯仙在失學近四年后,興高采烈地來到河源縣城,終于如愿地踏進了向往已久的河源三江私立高等小學堂的大門。
河源縣城,亦稱“槎城”。據(jù)史書載,河源于南齊永明元年,即公元483年設(shè)縣而治,迄今已1530多年。因東江及其支流新豐江在城東北面交匯,形成“丫”形江流,故本地人稱此段東江為“丫江”。“丫”與“槎”在河源話中同音,“丫江”又稱“槎江”,縣城自然就稱“槎城”了。也有說是城區(qū)宛如建在新豐江口三面環(huán)水處的一座竹筏,像是水中城池,故而河源城稱為“槎城”,也時而有船客稱之為“三江”。所謂“三江”者,即指這東江、新豐江和槎江。
三江私立高等小學堂,是全縣唯一的縣級私立高等小學,稱為當時河源縣的最高學府之一。該校由縣內(nèi)的一些紳士和知名人士捐資興辦,校址位于原河源縣上城環(huán)城東路中段(今東源縣教師進修學校),學制3年。據(jù)說,該校門前有對石柱石獅,大門兩邊掛著一副木刻的對聯(lián),把學校名中的“三江”兩字鑲嵌在上下聯(lián)句首,曰:“三代禮樂,兩漢文章,整日講求傳古道;江上清風,山間明月,隨時吟弄暢天懷”,道盡了學校教書育人的校訓與教風。
三江私立高等小學堂地處鬧市之外,校園寧靜幽雅,課堂整潔明亮,的確是個讀書求學的好地方。阮嘯仙知道,能進入該校就讀者,皆為各鄉(xiāng)山村較拔尖的學生。他暗暗地下定決心,一定要勤奮刻苦學習,以最優(yōu)秀的成績報答父母的養(yǎng)育之恩。
于是,阮嘯仙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。
此時,阮嘯仙虛歲16歲。
(未完待續(xù))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