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“孽子”到“吒兒” 哪吒與父母關系的演變
■吳聚平
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上映后評論幾乎一致叫好,短短幾天票房即突破7億。
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將它與1979年版動畫電影《哪吒鬧!纷鲗Ρ,我在手機上重溫了這部經典,不得不說,從人物形象,情節(jié)設定,構圖,色彩,背景音樂都極具美學欣賞價值,一種古典的優(yōu)美,為三十多年前能做出如此水平的動畫而感嘆。
《哪吒鬧海》塑造了一個愛恨分明、救民于水火中的小英雄形象,哪吒與龍庭,善與惡,是鮮明對立的。這種角色的對立,有點像古典戲劇的情節(jié),雖稍嫌刻板,但也很吸引觀眾。
到了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這里,便打破了這種二元對立的價值觀和刻板化形象,元始天尊利用天地精華孕育的靈珠和魔丸,因為太乙真人喝酒開小差,致使魔丸進入殷夫人即將臨產之胎兒,靈珠為海龍王攫得,賦予了龍王子敖丙。善與惡開始變得復雜,并且隨著環(huán)境不斷轉化,激發(fā)出巨大的生命能量,當最后哪吒喊出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時候,完成了全片的價值塑造。
除此之外,新舊兩版中,最引人注目的改變,便是哪吒與李靖夫婦親子關系的變化。
“還債”與“報恩”
從最初的神話傳說,到《封神演義》,到后世的影視作品改編,哪吒與李靖的關系都是這個故事的內核之一,是構筑哪吒精神的關鍵。在這些作品中,無一例外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是緊張對峙的。李靖,這位陳塘關總督,代表著正統與父權的威嚴,哪吒的天生反骨令他不安,他的恐懼化為鎮(zhèn)壓,發(fā)怒,咆哮,大罵“孽子”。
和這一關系原型高度重合的文學作品父子形象,還有《紅樓夢》中的賈政與寶玉。和李靖一樣,賈政對寶玉懷有復雜的感情,這個“含玉”而生的兒子被他認為是家門不幸、家道中落的預兆,從而不能不充滿偏見,及至見其長大后混跡于女兒堆中,不思功名進取,更是萬般滋味,而不能不一次次打擊這個“孽障”。后因金釧兒之死事件,寶玉差點被打廢掉。
難道李靖賈政們對孩子就沒有半分真情嗎?也不全是,他們有自己的期待,想要的是一個對權威馴服,為主流價值認可的孩子。當這些理想的期待在“混世魔王”面前一一落空后,巨大的失落更加劇了他們對孩子的鉗制。
在這種傳統語境下,父母被默認為對孩子天生有恩。為了還恩,哪吒“剔骨還父,削肉還母”,悲壯,而令人心碎;紅樓結尾,寶玉船頭拜別賈政,也是“還債”的舉動,此后了無牽掛與跛足道人飄拂而去。
元代郭居敬輯錄繪著的《二十四孝圖》,每一幅圖便有一個極其夸張的“報恩”故事,“鹿乳奉親”“賣身葬父”“臥冰求鯉”“郭巨埋兒”,魯迅曾寫文表示對這類違背常情的故事的反感。這種看似不近情理的孝,卻得到了廣泛的傳揚,一直到今天,附近小學的外墻上還刷著一溜這樣的故事,以為古風而顯得有文化。
“都是我的兒”
那末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里的李靖雖然還是沉默少言的,但不再橫眉冷對,他和殷夫人對哪吒是全然的愛與無條件的接納,當所有人都不同意留下這個“魔童”的時候,殷夫人沖上去抱住兒子說,“無論是妖是魔,他都是我的兒”,而李靖堅定地站在她身后;當哪吒為村民所誤解,甚至是厭棄的時候,只有殷夫人還一聲一口“吒兒”笑呵呵地接納他,如果說,“世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”,那父母的理解就是哪吒最大的避風港。
所以真的是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嗎?我看未必,如果沒有父母與太乙真人的引導,哪吒未必會成為最后那個有勇氣和擔當的哪吒。如果他是在一開始就被放棄的魔童,那么最大的可能是最后會成為對這個世界有最大惡意的哪吒。
說到底,哪吒要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那份底氣,是父母和師傅賦予的!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